小伙伴们哈喽,这次其他的周婕就不说了,主要就是来讲讲图像识别算法有哪些,如何进行图像识别,还有关于算法,纹理,形状等等各种相关干货,成功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惊人的故事。
人类会关注图中对象的形状,深度学习计算机系统所用的算法不一样,它会研究对象的纹理。
图片中的动物轮廓是猫,但是猫披着大象皮肤纹理,将图片交给人识别,人会说是猫,如果给计算机视觉算法处理,它会说是大象。德国研究人员认为:人看的是形状,计算机看的是纹理。
这一发现相当有趣,但它证明计算机算法离人类视觉还有很远距离。
当你看着一张猫的照片,轻松就能知道猫有没有条纹,不管照片是黑白照,有斑点,还是磨损或者褪色了,都能轻松识别。不论宠物蜷缩在枕头背后;或者跳到工作台上,拍照时留下一片朦胧,你都能轻松识别。如果用机器视觉系统(用深度神经网络驱动)识别,准确率甚至比人还要高,但是当图片稍微新奇一点,或者有噪点、条纹,机器视觉系统就会犯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国研究团队给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出乎意料:人类会关注图中对象的形状,深度学习计算机系统所用的算法不一样,它会研究对象的纹理。
德国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类与机器“思考”问题时有着明显区别,也许还能揭示人类视觉进化的秘密。
有大象皮肤的猫和时钟做的飞机
深度学习算法是怎样“工作”的呢?
首先人类向算法展示大量图片,有的图片有猫,有的没有。算法从图片中找到“特定模式”,然后用模式来做出判断,看看面对之前从未见过的图片应该贴怎样的标签。
神经网络架构是根据人类视觉系统开发的,网络各层连接在一起,从图片中提取抽象特点。神经网络系统通过一系列联系得出正确答案,不过整个处理过程十分神秘,人类往往只能在事实形成之后再解释这个神秘的过程。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家Thomas Dietterich说:“我们正在努力,想搞清到底是什么让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算法走向成功,又是什么让它变得脆弱。”
怎样做?研究人员修改图片,欺骗神经网络,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是小小的修改,系统也会给出完全错误的答案,当修改幅度很大时,系统甚至无法给图片贴标签。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追溯网络,查看单个神经元会对图像做出怎样的反应,理解系统学到了什么。
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科学家Geirhos领导的团队采用独特方法进行研究。去年,团队发表报告称,他们用特殊噪点干扰图像,给图像降级,然后用图像训练神经网络,研究发现,如果将新图像交给系统处理,这些图像被人扭曲过(相同的扭曲),在识别扭曲图像时,系统的表现比人好。不过如果图像扭曲的方式稍有不同,神经网络就无能为力了,即使在人眼看来图像的扭曲方式并无不同,算法也会犯错。
向人类视觉靠近
目前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将局部特征(比如纹理)与整体模式(比如形状)结合 在一起。
Columbia大学计算机神经科学家Nikolaus Kriegeskorte说:“在这些论文中有一点让人感到稍稍有些奇怪,架构虽然允许这样做,不过如果你训练神经网络时只是希望它分辨标准图像,它不会自动整合,这点在论文中得到明显证明。”
如果强迫模型忽视纹理,又会怎样呢?Geirhos想找到答案。团队将训练分类算法的图片拿出来,用不同的方式给它们“粉刷”,将实用纹理信息剔除,然后再用新图片重新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系统转而依赖更全局的模式,像人类一样更加偏爱形状。
当算法这样行动时,分辨噪点图像的能力同样更强了,虽然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并没有专门训练算法,让它识别扭曲图像。
对于人类来说,可能自然而然也存在这样的“偏爱”,比如偏爱形状,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件东西,想确定它是什么时,靠形状判断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使环境中有许多干扰,同样如此。人类生活在3D世界,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感知(比如触觉)来识别对象。所以说,人类偏爱形状胜过纹理完全合理。
德国图宾根大学研究人员Felix Wichmann认为: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数据产生的偏见和影响远比我们认为的大得多。之前研究人员也曾发现相同的问题,例如:在面部识别程序、自动招聘算法及其它神经网络中,模型过于重视意料之外的特征,因为训练算法所用的数据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想将这种不想要的偏见从算法决策机制中剔除相当困难,尽管如此,Wichmann认为新研究证明剔除还是有可能的。
虽然Geirhos的模型专注于形状,不过如果图像中噪点过多,或者特定像素发生变化,模型仍然会失败。由此可以证明,计算机算法离人类视觉还有很远距离。在人类大脑中,可能还有一些重要机制没有在算法中体现出来。Wichmann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关注数据集可能更重要。
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家Sanja Fidler认同此观点,她说:“我们要设计更聪明的数据和更聪明的任务。”她和同事正在研究一个问题:如何给神经网络分派第二任务,通过第二任务让它在完成主任务时有更好表现。受到Geirhos的启发,最近她们对图像分类算法进行训练,不只让算法识别对象本身,还让它识别对象轮廓(或者形状)中的像素。
结果证明,执行常规对象识别任务时,神经网络越来越好,自动变得越来越好。
Fidler指出:“如果指派单一任务,你会特别关注某些东西,对其它视而不见。如果分派多个任务,也许能感知更多。算法也是一样的。”
当算法执行多个任务时,它会关注不同的信息,就像Geirhos所做的“形状纹理”实验一样。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家Thomas Dietterich认为:“这项研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突破,深度学习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研究还能帮助我们突破极限,看到更多东西。正因如此,我很喜欢这些论文。”
上面就是本文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到你,看完了这篇图像识别算法有哪些「推荐如何进行图像识别」还是不太明白的话,建议多阅读几遍。更多相关知识,尽在寂寞网,每天坚持更新!
本文发布者:万事通,不代表寂寞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owang.com/p/117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imowangmail@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