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何抒蔚给大家分析下关于第三世界国家,什么是第三世界的事情,还有关于世界,国家,图片等一系列的内容,如果你是老司机,你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如果你是新手,你可能就不这么想了。
“第三世界”是个经常被使用的政治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中叶,得益于殖民主义的退潮,不少曾经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地处亚洲和非洲的新国家,与拉丁美洲国家一道共同构成了“第三世界”(Third World)。
这些国家之所以被称为“第三世界”,是因为它们既不同于“第一世界”的先进工业化国家,又不同于“第二世界”的普通工业化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是落后与贫穷,然而,贫穷与落后并不代表力量孱弱,“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就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
“第三世界”概念的由来
首先提出“第三世界”一词的人是阿尔及利亚的思想家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在法农看来,所谓“第三世界”国家,都限于某种困境,从而无法实现工业化。汉学家卢锡安·派(Lucian W. Pye,又名白鲁恂)发展了法农的说法,他认为这些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达到“稳定和有秩序的变革”(stability and orderly change)。
结合二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第三世界”国家在国家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方面,都存在无可回避的顽疾。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有4种表现:
第一、经济上,开发程度低;
第二、政治上,奉行不结盟;
第三、文化上,非西方文化;
第四、地理位置上,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不过,被认定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很少4种条件同时具备的。
举例来说,中东石油输出国有很高的收入;拉丁美洲有许多国家保留了西方文化;亚、非、拉地区也有日本、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不属第三世界的国家。也就是说,“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并不是一种“筛选机制”,而只是一种模糊的称谓,用来代指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落后贫穷国家。这些国家存在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经济落后,而是整合困难。
国家的统一与整合
“第三世界”国家大多脱胎于殖民地,在国家整合与认同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现在的亚、非国家中,只有数个国家的独立时间超过五十年以上,各国疆界因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往往呈现出极不自然的人为干预状态,所以各国为了促成民族团结,不得不“追溯”历史,例如,1957年由黄金海岸与英属多哥合并而成的新国家取了“加纳”的名字,希望以此让人们记起中世纪时的非洲加纳帝国。无独有偶,法属苏丹建国时以马里命名,希望借此名字让人们记起尼日河上游古老的马里帝国。
另外,1975年,达荷美(Dahomey)改名为贝宁,是为了纪念15世纪至17世纪的贝宁王国。与之类似,刚果民主共和国在1971年改名扎伊尔(Zaire,1997年改回刚果),以及上沃尔特于1984年改名布基纳法索,均出于历史的考虑。
将国家名称改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古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为团结国民,聚拢民心所采取的的一种务实策略,藉由追溯历史,可以让因殖民经历而陷入“空虚”的本国历史观充实起来,使新国家的人们有归属感,从而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
但并非改一个名字就能解决新兴国家内部的所有差异,例如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Cyprus)在1960年独立后,由于历史原因,该岛上存在两个文化背景的族群,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内乱。国家的统一和整合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就会牵出“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二个问题——政治制度建设的困局。
政治制度的困局
“第三世界”国家由于缺席了自主“近代化”的过程,所以在政治制度方面,往往模仿自己曾经的宗主国或者先进工业国,大多渴望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然而,西方民主政治是在高教育基础上,通过富足的工业化社会不断演变而成的,所以有其特殊性。“第三世界”国家过去长期受殖民统治,本身并没有因工商发达而产生的社会阶层,百姓的教育程度也偏低,因而并不具备学习西方的条件。
政治理论家卡尔·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第三世界”根本无法学习西方,因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其实源于其信仰和伦理价值,这是“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不具备的先天条件。
卢锡安·派也指出,西方国家曾经一度想把自己的制度与法律移植到殖民地,期望在当地复制本国的制度,为殖民地建立秩序,然而其结果却南辕北辙,不仅没有建立新秩序,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秩序,使殖民地呈现出长期的不稳定状态。曾有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国家,很难实现民主制度,因为百姓不具备参与现代政治的知识和意愿,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概念都没有普及,何谈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不过,新世纪以来,由于政治制度的多元化越发丰富,“第三世界”国家可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多了起来,它们也在逐渐摸索属于自己的政治制度。如果说政治制度可以学习,那么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是也可以学习?现实的答案并不简单,“第三世界”国家一直处于发展经济的迷惘中。
发展经济的迷惘
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经济的问题可以算得上是沉疴痼疾。20世纪中期,很多国家认为经济的停滞在于殖民体系的余毒,只要实现独立,经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独立之后却愕然发现独立并非标本兼治的灵丹妙药,一潭死水的经济仍旧毫无起色。
脱离了旧有的殖民经济体系,如何给自己定位,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首先面对的困境,由于曾经有过被殖民和被剥削的痛苦经历,它们倾向于发展集体经济和计划经济,但效果并不理想。掉头重新发展完全的市场经济,但碍于文盲率过高、知识水平低、贫富分配不均等社会条件,供求市场迟迟无法建立,经济又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问题,说到底是两个原因的掣肘,其一,作为殖民地,它们曾经的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往往只是某种原材料的产地,缺乏完整的工商业体系,想靠一己之力建立“大而全”的经济模式太过困难。其二,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留下“优势位置”。作为后发国家,虽然有后发优势,但往往要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游戏规则”。面对经济体量巨大的先进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孤掌难鸣,单凭自己搅不起滔天浪。所以,“第三世界”国家会利用团结的力量,施加集体影响力。
“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在国际政治中,“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国力并不突出,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可否认,“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有利害上的冲突,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它们会摒弃分歧,站在共同的立场上,如反殖民主义和反经济霸权。“第三世界”国家的集体影响力,来自“不结盟运动”。
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有29个国家参与,后来在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萨尔等人的倡议下,发起了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1961年,“第三世界”国家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峰会,当时有25个国家参加,时至今日,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已达103国。
不结盟运动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开了一个好头,后来为了解决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联合国在20世纪60年代举行过两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当时亚、非、拉丁美洲国家团结一致,形成一个集团,这就是著名的“77国集团”(Group of 77),后来这个集团扩容到100多国。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77国集团”,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这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第三世界”与“美丽新世界”
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实力强弱的区别,但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汇聚成无坚不摧之力,使国际社会秩序没有“走偏”,一直行驶在主权平等的“车道”内。国力有强弱,国格无高低。虽然“第三世界”国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克服,但只要它们团结一致,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和公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第三世界”这个名字会被“美丽新世界”所取代。
以上就是我为各位整理的文章所有内容,希望我整理的这篇文章能帮到你,认真、仔仔细细看完第三世界国家「必看:什么是第三世界」了,觉得收获很多,记得帮忙点个赞吧!
本文发布者:万事通,不代表寂寞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owang.com/p/140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imowangmail@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