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紫南,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热播电影《绿皮书》影评|观看《绿皮书》有感精选范文,还有绿皮书,绿皮书影评,绿皮书有感相关的各种级别作文内容,这些其实都是一些我们比较常见的,至于好不好相信你看完心里就会有答案的!
《绿皮书》,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是一部温情喜剧片。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电影《绿皮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绿皮书影评
绿皮书,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一部温情喜剧。
关于种族歧视,首先是自己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与周边没有特别之处的环境中,歧视首先是不同,肤色/出生/民族从来都是一样的我们,特别是对于没有出国学习生活过,恐怕都很难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仅仅听说亚裔在美国会被歧视,再要说歧视的话题我就只能想起“东亚病夫”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了,这些都未免离生活有些远,可是这些显然是一个承重的话题,从1955年黑人反对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一直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再到1964年美国的立法保护,猛然想起一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短短几个字概括的历史从来都是平民百姓的悲惨世界,黑人的维权运动也同新中国成立一样,一部辛酸血泪史。
种族歧视按下不表,说回电影,里面有个镜头是这样的:大雨,争执,路边下车车,“我不够黑人,不够白人,也不够男人,那我到底算什么?”唐这样说,电影不像动作片,有许多炫目的镜头,在我看来这算是一个小高潮,心被唐在雨中这句带着哭腔的话敲了一下,前面电影告诉我,让我能理解唐的伤心之处,尽管三个博士的头衔/精通多国语言,甚至在著名音乐馆接连2场的演出,比白人更加自律和优秀都没有换回白人的尊重,对于白人而言,他仍旧是天生卑贱的代表;对于黑人而言,他是一个炸鸡都没有吃过,不听黑人音乐的人;身份的不认同,身体和灵魂的游离感让他没有归属,电影里的两个人,一开始的对立面,就在2个月磕磕绊绊的相处中追寻(唐的比例显然大狠多),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解放。
归属感,归属感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问现在身处异乡,多年未归的故乡人,问为未来打拼的年轻人应该都会有更深刻的答案,前者被赋予了乡愁,后者确鲜少被人看到。
若是有人问我,在杭州这几年,你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了吗,你有归属感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没有适应都市生活,相反倒是过年回家那半个月,生活的安心惬意了,在家那种略带颓废的生活回想起来其实是一种享受,但是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日子,但是在杭州天天这样有序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呢,带给我的也不是一种安定,不像候鸟栖息的那种味道,倒像亡命之徒流落至此的意味;我们的人生没有唐那样的起起落落,没有他的才华,自然也没有他遭受的不公,说到归属感的时候,这是我能联系起来的唯一情感纽带。
过年离家足月之久,我承认在车子开出熟悉村口的瞬间我是带着一些留恋离开的,可是我知道回不去。没法在家里长久的生活,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几乎是一个事实,能想到的是养老或许可以回到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对老家寄予的感情非常复杂,这一种依靠关系无关软弱,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首先它是我的情感归属,我知道回到那个地方,原来的我是怎么样,从哪里走来,如何有这样的性格,那些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答案都在那里,这些是杭州这座城市不能给我的,有点像网上的那句:故乡容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下肉身。这些是人和城市的归属感。
没有归属感的人,虽然常常参加社交活动,也有不少可以一起吃饭、唱歌、打球的朋友,但还是常常觉得孤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自己总是无法真正的平静,这是人和群体的归属感,有一帮你认可的挚友,觉得那些人构筑的是你的另外一个家的感觉是很好的,不得不提“江南皮革厂”的各位,仅仅六人的小群,从中得到的温暖,让彼此少了很多漂泊的意味;我觉得归属感其实是很抽象虚无缥缈的东西,又当你意气风发呼朋唤友的时候,不会想到归属感这样的问题,但是当你惆怅到独自一人在阳台抽烟的时候,归属感很可能会成为你解释不开心的所有理由。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上面这些就是此篇作文/文章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认真、仔仔细细看完热播电影《绿皮书》影评|观看《绿皮书》有感精选范文【强烈推荐】了,觉得收获很多,记得帮忙点个赞吧!
本文发布者:泪无声,不代表寂寞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owang.com/p/284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imowangmail@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