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 秒懂: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

大家好,今天蒋红钢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的分享,还有关于恒星,超新星,白矮星,中子星,质量这些的实用干货和最新内容分享,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老手,都应该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因为里面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近日,NASA发布了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124,并且拍到了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下面大家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恒星死亡后会形成黑洞还是超新星。

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

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124。

望远镜的中红外仪器(MIRI)揭示了目前围绕恒星的喷射物质的气体和尘埃星云的块状结构。

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韦伯捕捉:壮观至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这颗位于射手座的恒星正式名称为WR124,质量是太阳的30倍,并且已经脱落了相当于10个太阳质量的物质。

据科学家称,这种转变只发生在一些恒星上,通常是它们爆炸成为超新星之前的最后一步。

周围的星云由已老化的恒星随机喷出的物质和随之而来的湍流中产生的尘埃组成。

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这颗濒临死亡的恒星罕见而短暂的阶段。

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韦伯捕捉:壮观至极!

据了解,恒星从中心开始冷却,它没有足够的热量平衡中心引力,结构上的失衡就使整个星体向中心坍缩,造成外部冷却而红色的层面变热,如果恒星足够大,这些层面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产生超新星。

大质量恒星爆炸时光度可突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

网友表示: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我们一万光年的恒星有多少?

宇宙这玩意儿太大了,人类以为自己看的是现场直播,结果是二十四亿年前的录播。

这是行星热聚变爆炸,变成恒星,恒星后期会快速冷却变回行星。

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

我们常常把恒星的主序星阶段结束称为恒星的死亡,实际上这只是它的一个阶段,指的是恒星从形成之后开始氢核聚变,一直到剧变结束,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等,当其核聚变结束时,就称为恒星死亡了,其实它是进入了另一种阶段,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乃至黑矮星阶段,其实无论是哪种阶段,都是恒星的一段时期。

质量较小的红矮星,在主序星阶段结束之后会成为黑矮星,但是红矮星的主序星阶段可能会长达千亿万亿年,这是比如今宇宙的年龄还要长得多的时间段,白矮星转变成黑矮星也需要200亿年,所以理论上至今宇宙中也没有一个黑矮星。

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主序星阶段结束之后会成为白矮星,比太阳质量大8倍而小于30倍的恒星,主序星阶段结束之后会成为中子星,大于太阳质量30倍的恒星,主序星阶段结束之后会成为黑洞,再加上黑矮星,这是恒星结束核聚变阶段之后的四种形式。

其实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只是其变化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当白矮星自身的能量和热量耗尽的时候,它会成为一颗黑矮星,不过这一过程会长达200亿年,中子星和黑洞也会有一样的能量热量等的挥发和消耗,如果只消耗不吸收的话,它们最终也会变成黑矮星,但是时间比白矮星更加漫长,或达千亿万亿年。而如果宇宙大环境不改变的话,黑矮星则会永远存在下去。

无论哪种恒星,到了主序星阶段结束的时候,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到宇宙空间中,这些被释放出来的大量的物质,也会有大量的氢氦等元素在里边,当他们凝聚到质量足够大的时候,比如80倍于木星的质量,那么它就会重新点燃内部的氢核聚变,成为一颗新的恒星,所以恒星死亡后抛出的大量物质还是可以重新形成恒星的,宇宙中新老恒星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各种元素。

而恒星死后的主要残骸,比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其质量继续增长,它还会变成新恒星吗?比如双星系统中吸收另一颗恒星上的物质,那么它会怎样呢?其实当白矮星自身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时候,它就会发生la型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中子星也一样,质量继续增加的话会成为黑洞,这个数值一般认为是3.2个太阳质量(奥本海默极限)。

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

恒星死亡后会形成黑洞还是超新星

恒星死亡后最终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三者之一。

想要死亡后变成白矮星,该恒星就必须是中小型恒星,在死亡过程中形成星壳和星核两部分,星壳向外抛射出去,星核向内坍缩,如果星核质量不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就会形成白矮星。白矮星在高压下,原子被压碎,电子会脱离轨道变成自由电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恒星死亡前的质量大约在太阳质量的8~10倍以下。根据理论推测,白矮星大概占总恒星数的10%左右。

而恒星想要变成中子星,那它的质量就必须在太阳质量的8~10倍以上,30倍以下,这样才能保证恒星在死亡时发生超新星爆炸,爆炸后内核的质量保持在1.44~3.2倍太阳质量之间,最后在高压下,不仅原子被压碎,原子核也被压碎,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压缩在一起形成中子星。

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可以进一步演化。当它的能量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白矮星其实也可以变为黑矮星,只是时间比较长,需要200亿年。

下面我们说恒星死亡后的最后一种状态,也是最神秘和未知的状态:黑洞。

想要在死亡后变成黑洞,那该恒星死亡前的质量就必须在太阳质量的30倍以上,且爆炸后内核质量在太阳质量的3.2倍以上,这样才能形成神秘而又未知的黑洞。

好了,今天我就到这里讲完了,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看完了濒死恒星演化成超新星前一幕被捕捉 秒懂:恒星死亡后会变成什么,如果你觉得还有收获的话,不妨帮忙转发一下给你的朋友吧!

本文发布者:阿依诺,不代表寂寞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owang.com/p/369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imowangmail@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9日 09:44
下一篇 2023年3月29日 09:46

相关推荐

  • 橄榄球比赛规则「必看:橄榄球运动对于健身的益处-橄榄球的技巧」

    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吴仪桦来和大家聊一聊橄榄球比赛规则,橄榄球运动对于健身的益处-橄榄球的技巧,以及关于动作,橄榄球,队员等等各种相关干货,精心为你准备的干货,通过这篇文章相信你能有所收货! 橄榄球运动对于健身的益处-橄榄球的技巧 橄榄球的技巧 接球 动作要领:屈膝,上体略前倾,两眼注视来球。当球传来时,要两臂伸出去迎球,手指充分放松接触球。触球后双手…

    2022年12月17日
  • 微信个性签名空白代码「推荐微信个性签名居中代码」

    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陈瑾来和大家聊一聊微信个性签名空白代码,微信个性签名居中代码,以及关于代码,空白,朋友圈的一系列相关内容,经过我各种整理总结之后,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微信空白昵称,空白签名、空白朋友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空白代码很早就出现了,但是随着微信的更新很多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最新的空白代码。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效果图。…

    2022年11月18日
  • 泽连斯基回应普京“核摊牌” 实用:泽连斯基和普京谁厉害

    大家好,今天王晓鹏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泽连斯基回应普京“核摊牌”,泽连斯基和普京谁厉害的见解,以及总统,咨文,条约,草案,国情相关的实用干货和最新资讯分享,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近日,泽连斯基回应普京“核摊牌”,表示自己根本不会认真去在乎这件事,而2月20日,拜登访问基辅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下面大家就和字条…

    2023年4月26日
  • 火车软卧几个人一间 以及为什么很多人坐火车不爱坐软卧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沈玥菡准备了一些关于火车软卧几个人一间,为什么很多人坐火车不爱坐软卧的干货,还有软卧,几个人,火车,铺位,硬卧相关的实用干货和最新技巧分享,在成功的路上,没有什么比清晰的思路更重要的了。希望我的分享能够为你们的成功带来一些帮助和指导! 在当下生活中火车因为性价比很高是很多出差旅游的友友首选的交通工具,而软卧因为人数有限不拥挤成了大多数友…

    2023年4月20日
  • 金丝玉和和田玉哪种好「新手必看:哪个更加受欢迎」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你见面了,感谢你能经常过来支持何谦谦,这次我们就来聊聊金丝玉和和田玉哪种好,哪个更加受欢迎,还有干货玉石,金丝,和田玉,品质,款式等等各种精品,希望你们能通过这篇文章很好的掌握其中的技巧,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全部一一解析! 随着玉石在我国的发展,如今在市场里面的玉石种类和款式也越来越多了,不过这也让很多人陷入了购买困难症。那么大家知道金丝玉和和…

    自媒体 2023年3月10日
  • 发现2颗可宜居星球「必看:发现一颗比地球更适宜生命生存」

    很高兴又和各位见面啦!这次吴岸杨想和你们聊聊发现2颗可宜居星球,发现一颗比地球更适宜生命生存,还有关于发现,星球,生命,行星,恒星等等各种相关干货,想要做好首先一定要把基本功练好了,否者是很难持续提升的。 超级地球 我们在太空中是孤独的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人类多年,即使在今天,科学家也仍然不能通过系统的科学知识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尽管如此,人类仍然没有放弃…

    2023年2月1日 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