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今天蒋春红要和大家讨论一下人无信不立出自何处,人无信不立这个话题,还有关于孩子,父母,警句,家长,意思的一些实用干货内容,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你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人无信不立出自何处,人无信不立。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诚信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不立”“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警句一直流传至今。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还是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意思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还是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li,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是不讲信用的话,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称他为人了!这就好比车子没有车轴一样,怎么能行呢?!”
在孔子看来,诚信岂止是人之根本,它还是国之根本。《论语》中有这样一段。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使百姓有信用。”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一项,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
不难看出,孔子对诚信有着极高的评价,一个国家,可无食,可以无兵,但绝不可以无信!君以信治天下,取信于民者得天下。越王勾践因同民耕,同民食,得天下齐心,直至“三千越甲可吞吴”;唐太宗李世民听信民心,海纳直言,得贞观之治,太平盛世之景象;康熙帝信守先皇之言“永不加赋”,得鼎盛之状。可见,诚信实是国家兴盛的标志。
那么,诚实守信的意义何在?如果家长把它当作是一种迂腐过时的品格就大错特错了。诚实于己是对自身人格的一种尊重,于别人则是讲求良心和正义的一种大度和自信。守信用不仅体现着相互信任,还体现着道德的修养,可以说是缔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没有诚信,人就会失去未来,失去他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做出榜样。在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都应该让孩子去感受诚信、学习诚信。父母从细微处,要以良好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给孩子制造诚信的氛围,从小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呢?《论语》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在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女同学去做孔子的家臣。后来,等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子一生坚守诚实,可是学生们在他病的时候弄虚作假,这让他气。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愤怒程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即便在死后也不想改变。此谓身教。
身教的同时不可缺少言传:《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其中24次体现了诚实不欺。这些格言警句都被中国历代人奉为做人的标杆。
当代父母应让孩子树立起诚信而戒欺诈的观念,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诚信的问题,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欺诈虚伪,要旗帜鲜明地表扬诚信,批评欺诈虚伪。培养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能力。发现孩子说谎,应引导孩子承认和改正错误,对孩子诚信的表现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播种的人。
正如《论语》中所说,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之本。作为家长,我们要诚实守信,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诚信守信,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家庭和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将“人无信则不立”当成打造诚信家风的一则家训,让它永远启发和警示家中的每一个人。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能帮到各位朋友,看完这篇人无信不立出自何处 人无信不立,如果你对相关知识还有疑惑,可以关注寂寞网的后续文章哦!
本文发布者:婷爷,不代表寂寞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owang.com/p/622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imowangmail@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